当前位置: 首页 > SEO学院SEO知识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解读鸿门宴)

来源:未知 浏览量:176次

提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鸿门宴相信只要是稍微接触过一点历史的人都能够知道个大概:无非就是项羽请刘邦赴宴网站咨询量都能够知道个大概:无非就是项羽请刘邦赴宴刘邦在宴会上装孙子躲过了项羽的屠刀。

这样理解鸿门宴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追究鸿门宴细节的话史书上的说法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解读鸿门宴)

但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什么?项羽和刘邦又在鸿门宴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做了些什么?这里面很有些说道。

在鸿门宴发生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解读鸿门宴)

项羽入关之后将大军驻扎在戏水这地方距离刘邦的大本营只有几十里路程。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项羽攻破了刘邦派人把守的函谷关并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距离刘邦几十里路程之外的地方刘邦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事呢?

换言之项羽的一系列举动刘邦早就知道了。项羽能率军攻破函谷关肯定不会和刘邦善罢甘休如果刘邦在这个节骨眼上毫无反应万一项羽攻过来怎么办?

可神奇的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对此居然一无所知还是等到项伯连夜拜见张良之后刘邦才反应过来心知大事不妙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从时间线上来看项羽入关中并驻扎在戏水之后并没有立刻找刘邦的麻烦而是在将近一个月之后项羽才打算邀请刘邦赴宴。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刘邦的身边突然多出来四十万大军他不可能没得到消息。可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邦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此时的刘项二人正在暗战谁也不想先出招。对峙了将近一个月之后项羽忍不住率先出招刘邦才开始“见招拆招”。

从这个角度来讲项伯是否到访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鸿门宴上司马迁用细腻的笔触带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故事但那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项羽并不是孤身入关的而是带着七七八八一大堆诸侯一起入关联军总数约四十万。所谓的鸿门宴其实就是关外诸侯联军分赃大会中的一角而已。

至于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大家如何勾心斗角的内容我们只需当成故事来看就行因为他的记述实在是太过戏剧性了。

司马迁说范增一再明示或暗示项羽一定要趁机干掉刘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项羽始终犹豫不决最终让刘邦逃之夭夭。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过是宣扬皇权的神圣性而已:谁能夺取天下那是天意注定的。刘邦注定要夺天下所以无论形势有多危急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在这种基调下司马迁把神话刘邦的工作更深入了一步。

据说很早的时候范增就认为刘邦能得天下所以一再劝项羽要杀了他。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当项羽无法下定决心杀刘邦时范增又说如果不杀刘邦我们都会被刘邦俘虏的。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当刘邦逃离后范增就说了完了完了夺天下者必是刘邦。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在鸿门宴发生之时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除了神仙之外没人能知道。而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刘邦并不是实力最强的选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司马迁在吹捧范增不如说是借范增之口神话刘邦。这就好像刘邦从小到大身边总是神迹不断一样。

事实上如果项羽真把刘邦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根本用不着处心积虑地杀刘邦只要在分封天下时全力防范他就可以了只要在刘邦起兵时首先针对他就可以了。

比如说如果项羽真把刘邦当成最危险的敌人他就没必要把关中割裂成三个部分册封三位秦王。

刘邦面对三秦王之一的章邯都围着打了半天。如果章邯是秦地唯一的王刘邦岂能如此轻松地杀出汉中呢?

可问题是:如果项羽不把秦地一分为三而是让章邯独得秦地那难免又会出现章邯失控的情景。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