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模式拉出增长趋势时需要甄别这种增长的真实性;当商业模式开始构建要评估流量资产、生态资产和转化能力;当商业模式搭建完成专业网站制作公司要评估流量资产、生态资产和转化能力;当商业模式搭建完成需要分析其财务和人力资源效能数据……但这留下了一个空当——“早早期”项目的商业模式究竟应该如何估值?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人容忍了“早早期”项目里的商业计划书(创业者的构想或故事)与后来实际项目千差万别的状态。甚至用“战略是打仗打出来的”来为这种状态开脱。但是创业必然需要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这些逻辑就能够绕开那些“深坑”。
在“早早期”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来说最应该关注的逻辑就是——流量池是否真实有效。
无论哪种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以流量作为基础的。基于流量的需求引入各类在线供给形成交易获取收益这是普遍的逻辑。但“早早期”项目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两头抓流量”这样会导致创业者在商业逻辑中摇摆两头都无法聚焦商业模式越来越发散最后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失去竞争力。
例如:做B2C商业模式的一定要确定自己的流量池究竟是B还是C。如果流量池是B就应该基于B类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C类用户;反之如果流量池是C就应该基于C类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B类商户。
前者典型的是阿里巴巴它们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显然它们在早期最关注的流量池是B类商户只要有B端商户在C端用户一定跟着过来。后者典型的是小红书通过社交形成了大量的C类流量池只要C端用户在交互一定有需求产生自然可以精准引入B端商户。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商业模式在“早早期”主张既关注B端又关注C端就可能无法形成赛道的聚焦。因为两端必然都有自己对于另一端的要求自然引入平台的两端不可能无缝匹配创业者必然为了满足现有的B端商户去引入匹配的C端用户反之也会为了满足现有的C端用户去引入匹配的B端商户。
这样一来两头越长越大相应的导流成本也越来越大运营难度更是越来越大留存数据难看到吓人又进一步增加了导流成本。最后不赚钱的商业模式变成了大杂烩毫无竞争力可言。即使用钱把体量烧到庞大稍微一个精准聚焦的商业模式就可以从大杂烩里撕扯走一块蛋糕。
无数例子可以证明企业“既要又要”的妄念。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互联网创业者把野心体现在移动端的App上。一个App无数的次级界面、无数的按钮比PC端的应用还PC体验糟糕跳出率极高。另外大量的互联网企业都没有建立流量池的运营部门导入的流量自动流失甚至加速流失最后又只能用高价导流将过去的工作再做一次。
其实确定流量池的另一层含义是让创业者们认识到自己能力、资源、时间的限制意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将有限的林林总总投入到聚焦的赛道力图打穿打透!对于流量池的选择决定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因。
反过来说如果资本碰到一个口若悬河的创业者描述了一个大到不能再大的蛋糕认为自己这也可以做那也可以做供给侧是优势需求侧也是优势;B端是优势C端也是优势那多半就可以笑笑拒绝了。
二、有效流量池的四大标准用户(商户)的获得感>用户(商户)的产品使用能力流量才不会离开。
流量池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立足之本也是项目估值的主要依托。但在流量极度商业化的时代用资本的钱买流量做出数据再引入资本似乎已经变成若干创业者的法宝。面对性感无比的流量池数据如何判断其有效性呢?
这里给出四大标准:
其一建立在痛点满足基础上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