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增长归根结底就是用户数和营收的增长。一款产品唯有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站优化就是用户数和营收的增长。一款产品唯有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才能最大化自己的价值;获取更多收入才有资源投入到持续的迭代中从而打通正循环服务更多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一个互联网项目产生现金流的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开发者会投入人力、时间、服务器资源做一个对用户有用的产品。比如:一个可以搜到网上信息的网站一个能和朋友聊天的工具因为好用自然会吸引一部分用户来通过运营和口碑传播访问产品的用户慢慢变大。
你看多简单那么具体到流量变现的全过程有哪些关键环节呢?
一、场景的搭建有了产品有了流量并不代表营收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举个例子:墨迹天气是一款DAU在1亿以上的产品这是大部分开发者羡慕的日访问量能达到这个量级日访问的产品屈指可数。但是墨迹单个流量的价值远远低于同类因为用户登录墨迹天气访问之后很难去找到一个可以再次创造交易的场景。
场景就是那个能激发用户需求的环境。梁宁说:“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深以为然。
怎样来搭建场景?
“三级火箭法”是一个经典的策略。搜狗输入法是一个日访问很大的工具类产品但因为展示的限制无法承载很好的变现场景。因此通过浏览器的导入使得流量可以沉淀到浏览器上从而无论是内置搜索还是跳转到网址导航页使得流量都得到了更好的应用。
罗辑思维从微信公众号向得到的转移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客但场景是十分受限的要做更好的服务需要别的工具于是顺势推出的得到就有了这个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丰富了用户登录的场景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变现的可能性。
二、品类的选择在选择流量导入的时候具体到这个场景我需要去导入怎么样的产品呢?
这个选择意义重大。
首先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对于具体产品的偏好是不一样的;
其次不同产品所创造的营收也是千差万别的。“头部品类的选择是影响变现效率的一大关键。”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陌陌。陌陌的商业化探索走过很多坑一开始上市的时候想要花大力气做营销的广告、做游戏但后来发现流量不匹配增长缓慢最后选择了直播对于营收的增长提升了很多。而另一款图片社交类的产品IN就没有这么幸运尽管DAU不低但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类流量一直没有产生很好的营收。
一个公司能成长一般都是因为主营产品的强劲营收所带来的但是市场总会遇到供需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品类的拓展了。
我们可以进行产品的横向扩张。比如:苹果从ipod向iphone和ipad的拓展;比如:星巴克从咖啡到星冰乐瓶装咖啡及 VIA系列速溶咖啡的拓展都属于在原产品的增长曲线放缓之前的横向品类拓展不断突破某个产品本身增长的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今日头条去做火山小视频、抖音是同一个逻辑。
另一类就是纵向的拓展。比如:腾讯从代理到做自己的游戏;百度从帮助视频网站导流到做爱奇艺这都属于向产业链上游走。以前只是提供帮助产品找到用户这部分的渠道价值现在同时去做提供产品的活。这样就向产业链的纵深走从而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转化的提升当场景和产品都确定下来之后用户的购买路径已经基本确定。下面就是要做微观的转化了怎么才能让一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对某个产品的购买做到最大化这需要分步骤分流程提升每一步的转化。
例如:得到上的一门课已经定位好了那么下面思考的就是怎么把这门课更好地卖出去?那就需要千方百计地运营活动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