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后悔上市或不只说说 传有PE洽谈私有化
所谓“私有化”就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SEO排名服务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在这方面俞敏洪出手也很快。据公开财报披露截至2012年10月20日新东方高管已经完成33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
俞敏洪究竟想不想、能不能让新东方私有化?
电影院里的灯光褪去后人们的视线从《中国合伙人》的“新希望”(以新东方为原型)的励志创业故事又渐渐回到新东方遭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浑水做空”、关闭教学点……的现实面上来。
“大家看《中国合伙人》本来三个人打架突然上市了三个人就和好如初。真的是这样吗?绝对不是。”在“第三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毫不讳言称“我到今天还对新东方上市感到后悔。”与以前“后悔上市”“说说而已”颇为不同的是坊间盛传已有PE与新东方密切接触洽谈“私有化”事宜。
所谓“私有化”就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在这方面俞敏洪出手也很快。据公开财报披露截至2012年10月20日新东方高管已经完成33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紧接着新东方董事会又授权公司在2013年4月29日至7月31日之间回购价值最高达5000万美元的股票。
相比股价1美元左右提出私有化的安博教育新东方现在20美元左右的股价对于实际控股股东来说回购股权价格似乎太高了。而新东方公关人员也照旧语焉不详“公司内部尚未提及‘私有化’事宜。
闪烁其词背后有何深意?俞敏洪究竟想不想、能不能让新东方私有化?
“大而美”的破灭
6月6日上午烈日炎炎的广州南都记者来到五山路华晟大厦的新东方报名点现场只有一名前台人员没什么人进出。南都记者又来到位于五山科技广场的新东方校区该校区紧靠华南理工大学除了接受咨询和报名外还设有上课教室。不过这里同样寂静无声走廊上标明为“教室”的几个房间均关着门未见有学生出入。南都记者又来到新东方位于城建大厦的V IP学习中心情况也大致相同。
“寒暑假的时候才是旺季。”一位新东方员工向南都记者表示。不过物业租着人员雇着电灯开着分分秒秒都是钱。作为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新东方(NYSE:EDU)的财务状况自上市的那一天起便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成本与营收上的变化人们都看在眼里。潮起潮落冷暖已不只是自知。
4月24日新东方公布的2013财年第三季度(2012年12月-2013年2月)财报显示净利润2800万美元同比增加25%。而此前一个季度新东方刚刚经历了亏损利润为-1577万美元。作为扭亏为盈的代价新东方董事会主席兼CEO.html">CEO俞敏洪表示当季共关闭22个教学中心同时新开11个学习中心累计裁减了1200名员工。
大幅收缩战线这像是对资本市场盈利要求所作出的妥协。而事实上新东方收缩之前的大扩张也是另一种性质相近的妥协。
新东方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5月新东方在全国49个城市设立了55所学校、7家产业机构、32家书店以及600多家学习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近1300万人。但“仅仅是过去的4个季度新东方就开设了238家学习中心。单季的学校数量增长超过40%”。长期关注教育产业的分析师李莹用“非常恐怖”形容新东方的扩张速度。
显然新东方曾希望通过快速扩张做大整体销售额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整体的经营利润取悦资本市场。但不想适得其反。
“以前新东方大班可以做到400-500人的规模开班的成本仅为3000元左右差不多是中小机构的一半。但现在市场需求变了大班能做到100-200人的规模就很了不起了。”新东方讲师马华(化名)说学生越少老师、房租的单价成本就越高利润自然就被摊薄。
俞敏洪事后总结说新东方新近开了200多个教学点“过去十九年只开了500个教学点都不到大家想想增加了多少租金的投入以及人员的花费?大家马上可以看到它给新东方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从前年的下半年到去年的上半年新东方一正一反亏损四个亿人民币当然整体上新东方还是赚钱的但如果沿着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新东方三年就被折腾完了。所以发展并不等于‘大就是好’。
“教育是长期的事盈利是短期的事两者本身就是相违背的。”谈及为业绩而扩张又因业绩而收缩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种压力很大还会导致教育质量、培训质量或公司产品的质量下降。
同时身处于教育行业和资本市场中的新东方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止新东方很多已上市或想IPO的国内教育机构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新东方高管的相关言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俞敏洪常挂在嘴边的“后悔上市”
那么有“后悔药”吗?有私有化。
后悔上市
“新东方上市带了一个好头也带了一个坏头。”在2011年3月的“首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俞敏洪由新东方上市后的种种变化谈起深刻反思了当前民办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业界普遍认为当时新东方已上市数年俞敏洪看透了其中的利与弊于是“语出惊人”。但实际上俞敏洪口中的“后悔上市”对于新东方人来说早已是旧闻。
“新东方上市对整个集团影响都挺大的。”曾在重庆新东方工作的赵先生告诉南都记者新东方上市后不久自己去北京集团培训时就听老俞在大会上提到对在纳斯达克上市感到非常后悔。
南都记者多次拨打俞敏洪手机一直无人接听。此外新东方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也以“对外发布信息、观点有严格的把关程序需走公关途径”为由婉拒了采访。 南都记者联系新东方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时安排不了俞敏洪接受采访并建议从俞敏洪及新东方其他高管的公开言论中寻找答案。有意思的是由所谓“高管言论”所构成的“答案”弥漫着矛盾的气氛。
今年3月爆出2013财年二季度亏损的新东方传出消息称俞敏洪正在和阿里巴巴洽谈考虑对新东方进行私有化。紧接着新东方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大幅上涨。但对此陈向东却回应媒体称“完全是无稽之谈。”到了201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时新东方CFO谢东萤又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承认新东方2012年考虑过退市称再IPO并不困难。
而就在不久前的“2013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俞敏洪仍在和上市“较劲”:“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上市不是新东方最好的选择……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不上市的话今天的新东方将会更好。
综观“新东方私有化”的言论揣测的多落实的少。对于私有化甚至私有化的想法其实俞敏洪本人未曾提及。
VIE谈虎色变
俞敏洪和新东方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气质———草根、曲折在特定的时间与大环境中梦想照进现实。实际上“上市”、、私有化”这类资本市场上的事只有利益间的纠葛要求绝对的理性哪有电影中那么潇洒。去年新东方遭遇的“SEC调查”及“浑水质疑报告”这两枚重磅炸弹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例子背后呈现出的“死结”更令人畏惧。
2012年7月11日新东方宣布其已通过简化“北京新东方”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企业架构。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新东方是新东方的可变利益实体(VIE)在股权结构简化前主要由11位注册股东持有。而调整后北京新东方股权已全部转移到俞敏洪控制的实体下。
这一动作引起了SEC的警觉。六天后新东方在四季度财报中称公司于7月13日收到SEC关于VIE股权变更的调查函。当日新东方股价暴跌34%。
新东方内部人士透露此次VIE结构调整最早是由俞敏洪主动提出理由是“这10位老股东已经淡出如果继续维持原有股权结构可能给公司在年检、签署协议、管理账号等方面带来不便”。从新东方历年年报可知这11位原始股东除俞敏洪外都已不再出现在上市公司的股东栏中。而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5月10位离职股东先后签字完成转让公司也完成相关登记。
尽管新东方方面强调VIE结构调整是在帮助境外新东方的股东 加强对新东方的控制。但是“对于VIE结构的上市公司董事局席位的调整事关重大它可以影响‘控股合并’等事项。”某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黄敏(化名)告诉南都记者或许SEC更担心VIE股权由俞敏洪一人掌控后是否切断VIE与海外上市公司的联系只取决于俞敏洪一人。11个股东至少能够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据说SEC当时把新东方查了个底朝天调查员飞到北京若干次将新东方历年来涉及股权的几千份合同全部翻译成英文;拆走了高管的电脑硬盘将其中文件全部拷出来。邮箱里的电子邮件也全部打印出来哪怕是已删除的邮件也要用特殊的手段恢复俞敏洪个人邮箱里三万多封邮件调查人员每封都看了。
“这其实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关系。”黄嵩解释其一是马云的支付宝VIE事件“美国人会觉得名字响当当的马云上过《财富》杂志应该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了最后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他们会想你新东方是不是也想做这样的事情?”其二马云提过这是个“潜规则”(指VIE协议控制)于是当时出现了很多说法诸如VIE不合格不合法之类。这样一来美国的投资者也好监管机构也好对VIE三个字自然谈虎色变。“结果新东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V IE结构调整加上俞敏洪天天喊上市后悔SEC岂能不紧张。
新东方高管也曾多次公开发表言论称“VIE事件新东方与支付宝是两回事。”但在美国人看来VIE就是中国公司赴境外上市的主要手段细节的差别他们并不在意。
走钢丝的人
新东方并未对这次VIE调整的目的、流程以及操作进展发布过任何上市公司公告。但是俞敏洪不知道的是VIE结构调整早就被做空机构浑水公司盯上了。
2012年7月18日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近百页的研究报告指责新东方刻意隐瞒加盟店信息、营业收入财务造假、税收减免不合理以及审计出现漏洞等新东方股价再跌35%。
尽管新东方很快做出回应股价也逐渐回涨。但是俞敏洪事后承认关于民营教育机构的身份问题浑水算是抓到“关键”了。
浑水认为新东方VIE结构下持有的学校事实上为“国有资产”不应该被并到表内如上海杨浦和北京海淀两所其在学校经营终止时资产将收归国有。并且新东方的收入具有营利目的也不能享受营业税的免税优惠。
值得注意的是“VIE结构的公司一般在境内投资设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为国内经营实体企业提供垄断性咨询、管理、软件等服务。国内经营实体企业将其所有净利润以‘服务费’的方式支付给外商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再把资产、收益输出到境外离岸公司。”黄敏给南都记者解释这一模式下的国内经营实体通常是轻资产公司但是“北京新东方”却是典型的重资产“新东方如何将700多个教学点的资产、收益输入到外资公司”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黄嵩认为我国的教育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新东方是搞培训的自然也属于教育机构那你赚钱要从何说起?另外就是办学资质的问题这些内容都处于混沌状态官不查民不究但真要较真起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还是会有问题的。因此浑水报告提到的一些内容确实和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相关规定相左。加上中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美国的投资者对新东方产生疑惑和担忧很正常。而因为混沌状态的存在俞敏洪也没法很明确地一一回应。
无巧不成书模糊的VIE和模糊的中国教育行业政策都落在了新东方上。两者相叠加上市后的新东方就像是走钢索的人停在半空中。
无解矛盾体
“至诚至性的俞敏洪”和“要求业绩不断增长的上市公司”之间碰撞出了最大的矛盾体。《中国合伙人》上演后一些离职的新东方员工们纷纷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赵先生在新东方的职业生涯正好横跨了新东方上市的时间他说上市后公司对员工工作的要求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会更多以财务为导向。“在上市之前我情愿加班到四五点哪怕通宵我的心里都是非常愉悦的。在上市之后虽然收入有提升但感觉一切工作是为了完成报表、迎接审计、追求利润和我当初选择新东方的出发点不一样了所以后来我离开了。
曹茗(化名)是在新东方上市才入职的。在她的回顾中关于理想的部分很少职业和收入的部分占了大多数。“离开新东方是因为个人发展因素另外工资和待遇越来越差了。”目前曹茗和朋友开了自己的培训学校。在她的口中新东方就是个公司而且是个企业文化不怎么让她满意的公司。“单纯就是‘你来上课我给你课酬’简单的利益关系。
一位不愿具名的同样在杭州的前新东方员工回忆起与俞敏洪见面时的情景“老俞是个特别好的人当时他到杭州新东方来视察给全体员工做了一场培训。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我们校长把这件事告诉了老俞结果他满场找我还主动过来和我合影。”她觉得俞敏洪不只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但同时又有一种特别质朴的感觉。
不过从追求业绩的角度新东方还是有让她“不舒服”的事例如“续班率”与绩效挂钩。“比如有个学生在我这上了‘托福80分班’这一期上完了他觉得效果还不错还想再往上冲90分就再报一个‘90分班’这样叫续班率。”她直言这是自己和同事们比较反感的的事拿来做业绩考核的话相当于强迫学生续班。
马云进行VIE结构调整目的是让支付宝顺利拿到国内支付牌照结果搞得SEC“草木皆兵”。俞敏洪的VIE结构调整业内评价为“铁肩担道义”却落得股价大跌。如果看到员工对新东方和阿里的不同评价不知道出了名“讲义气、重情义”的俞敏洪会问作何感想。
谁为私有化买单
倘若新东方私有化所有账目就不必公开在投资者面前也不会受二级市场左右。俞敏洪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步伐来长期发展教育事业也能给“后悔上市”一个交代一举两得。
“希望走私有化道路的公司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公司股价很低时机正常于是就私有化了主要因为便宜。另外一类是想进行重大战略转型但是公开市场不认可或者对转型能否成功心存疑虑转型会受很多牵制那么就选择走私有化道路。”黄嵩指出这些公司虽然私有化了但未来还是想争取再上市的这样投资者也好获益。但是新东方的情况不一样俞敏洪是不想上市或者他认为教育这个行当不适合上市。
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私有化B2B公司一事正式落实。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亲自发布邮件对此作出详细解释。内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敢于放弃今天的成功才能取得更上层楼的发展。”紧接着有关阿里巴巴整体重新上市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对此马云亦从不否认。
如果私有化不是为了调整再出发又有谁愿意为新东方的私有化买单?博威资本董事总经理于向东给南都记者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私有化”是股东对自己企业信心的体现。因为私有化就是股东拿一笔钱把自己的公司买下来无论这笔钱是多少首先得拿得出来才行。
关于“这笔钱”黄嵩则表示按照常规做法新东方可以引入PE资金实现私有化。但如果新东方的私有化是因为俞敏洪“后悔上市”而不是为了再上市那么PE的利益如何保值增值?“简单来说人家都借钱给你了你靠什么钱来还他?”
如果不考虑引入投资方俞敏洪和新东方还能通过自有资金的方式来实现私有化。但黄嵩认为这其中也有难点———只攒钱而不投入再发展竞争对手们是不会等新东方的其市场地位将受到影响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同样得不到保障。
从另一个角度看“VIE结构”调整之后浑水做空之时新东方股价暴跌恰是私有化最好的时机。为何新东方最终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竞争来势汹汹
对于上市公司每年25%到30%的增长指标俞敏洪自己也说过分众无线副总王毓 精准营销需积累资源技术俞敏洪自己也说过“太荒谬了你不可能要求北京大学每年扩招25%的学生来证明北京大学是成功的吧对不对? 基本上资本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你娶了一个女人完了这个女人你还甩不掉但是你必须每年为它增长25%的收入而且不是因为你爱她而是你被绑住了。”而现实情况是为完成报表而努力和员工之间简单的利益关系与绩效挂钩的续班率……新东方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就像俞敏洪所说“被绑住了。
如果新东方就是这个行业的寡头绑住就绑住又如何?但现实并非如此有媒体引公开信息称中国教育行业2011年年总产值6800亿元新东方2011年营收50亿元仅占比1%。
博弘教育机构董事长黄博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教育还是有强烈的“学历印记”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创办“国际班”等等这对新东方的非学历教育形成巨大挑战。
而在卓越教育高级副总裁唐俊膺看来尽管新东方在中国民营培训业的领导者地位还无可撼动但随着学而思、正保、弘成、学大等教育机构赴美上市大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新东方不得不面对来自有明显“互联网基因”的教育机构的挑战。谁能断言这些星星之火不会形成颠覆新东方的燎原之势?“
新东方创业元老之一徐小平给俞敏洪的信中盛赞学而思是“一家有着互联网心脏的教育公司”所有的营销和口碑都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可以说全部免费”与之相反新东方投放了大量的媒体广告发放了大量的传单并且在学校中进行了耗资不菲的推广活动。
而以正保为例公开财报显示正保远程教育2012年全年总收入为5210万美元而新东方2013年Q3一季营收就达21847万美元两家公司的体量、规模完全不在同一级数上。但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判断的关键性指标来看正保目前的市盈率约为29.05市净率约为4.176;而新东方目前的市盈率约为27.59市净率约为4.105。———正保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性优于新东方。
沪江网的崛起则意味着另一种可能: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模式更好地推进个性化教育。在沪江网上学生的每个学习步骤都被记录下来生成学习测试报告。截至去年底沪江网注册会员目前突破1500万日PV(页面浏览量)超过1000万移动端用户达到1500万。
如何“绝处逢生”
徐小平曾如此评价俞敏洪“他绝对是一个打不死的人是一个压不垮的人。每次你以为他已经走到了绝路上几乎不可能回头可是他却每每会绝处逢生。
这一次俞敏洪又该如何“绝处逢生”呢?
“我对新东方未来的定位新东方就是一个内容提供商以及地面教育商我不做平台(在线教育)。比如说谁做平台做得特别好我把内容提供给你。所以你做平台 我来做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通过跟他人合作的方式比如新东方可以提供一个地面平台你的项目跟我合作我把你的项目同时开到新东方七百家店。
新东方本是做英语的一看别人做数学那么好也跟着做。“如果大家一提到数学想到的又是A机构又是B机构这就说明做失败了。一定要想明白该做什么你就只做一到两件事情。
以此出发新东方将在地面教育上实施多元化整合将规模小、投资分散、没有竞争力的中小教育机构整合到新东方的棋盘下盘活存量。那么新东方得整合多少家地面教学点呢?以新东方2011财年凭借433家教学中心占有1%的市场份额计算若新东方将市场份额扩大到30%的垄断地位则教学点必须增加12557家。
问题接踵而来新东方的财力是否能支持上万家教学点的扩张呢?答案是否定的。财报显示新东方现有的流动资产总额为9.8亿美元每个网点的资本化支出(包括新增、维护、升级)在100万-400万美元之间粗略计算新东方手头握有的现金仅够购买几百个教学点。
一个重要的现实是新东方现有实业经营以及股市增发获得的资金流量并不能支撑大规模扩张所需的资金流量。换句话说“以往靠资本市场融资助推网点建店的模式已经很难继续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地盘已经被中小品牌占领的问题。如果说以前是‘攻城掠地’现在则是要转变成‘统一战线’要用管理输出、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轻资产式的扩张。”7天连锁酒店董事长郑南雁对南都记者说从这个角度看退市反而有利于灵活经营。
或许俞敏洪口中的“地面平台”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更为庞大的融资平台———发展合作店投入的资金都来自合作方而且新东方还可以对合作商收取品牌管理费。
有了地面教育的庞大基础新东方再把内容提供给在线教育平台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无资本助推新东方要想将分散的教育机构聚拢起来则需极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内容研发能力。所以“搞内容还不能自己独立搞必须找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来搞这就是为什么新东方要跟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俞敏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