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漂入北上广的人来说多数人绕不开租房这件事跟中介几轮过招获得上千万的投资 需要这六步跟中介几轮过招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百闻不如一见。
2012年信誓旦旦的罗永航在创业时招兵买马两个外地迁到北京的员工和链家产生合同纠纷罗永浩当即发布微博炮轰链家现任链家网CEO时任链家地产网络营销中心总监的彭永冬招架不住曾经“重锤”砸向西门子的罗永浩的威慑力随即公开道歉并公布对员工的处理结果。在罗永浩的跟帖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中介的失信感被瞬间点燃。
直到近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彭永冬的解释依然有些诚惶诚恐“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有这么个过程。30 年前的台湾签约的时候直接把门给拉上然后问你签不签类似于黑帮的场景。”拿30年前的历史背书似乎是自信感的捉襟见肘。
打破某种默契的“激进派”
2015年年初链家正式对外宣布启动新战略。其中最刺眼的一项内容是将经纪人的佣金收入提至最高70%并以此来吸引业内优秀的经纪人加入。对经纪人们来说怎么防止别人蹭网?并以此来吸引业内优秀的经纪人加入。对经纪人们来说是一针鸡血但在同行眼中这无异于公然“抢人”。
就在链家推出其经纪人模式之后其竞争对手见招拆招也纷纷应对出招。
在链家发布新战略的第二天中原地产也在其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进一步提升经纪人待遇。随后搜房、思源地产、Q房网等也发布了对应的改革政策。其中搜房与思源开始大幅度调低二手房交易佣金Q房网则向经纪人开放了完全免费的端口平台。
经纪人佣金的调高也同时吹响了链家2015年的扩张浪潮。
2015年的链家凶猛扩张左晖在微博上连续以公开信的形式宣布他们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中介或机构合并。在一年内完成了对上海德祐、成都伊诚、北京易家、深圳中联、杭州盛世管家等一系列房产公司的收购并购一个健步迈出北京迅速扩军至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将自己的绿色旗帜插满26座城市。这直接让链家在2015年末税后纯利8.09亿元相比2014年激增了986.21%。
11笔收购一骑绝尘
同时链家继续挤入新房业务在8月份与万科共同成立家装公司。装修是业内公认的“苦累脏行业”从建筑装饰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家装的毛利率也明显低于大型房企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也是长久以来房地产大佬们不愿涉足装修业务的原因之一。但这样的行业状态在万科和链家的商业巨擎眼中实则是丢在脏泥巴里的肥肉擦掉污渍依然油水丰沛。
装修属于和房地产关系密切的下游产业而且万科和链家均在家装行业有过涉足经验万科在2007年就喊出“全装修”的口号搞促销;链家借旗下自如友家的“二房东”业务也经历多年实战操刀。财经作家吴晓波从30岁开始入了第一套房产后笔耕不辍的同时每年坚持买房其在个人自媒体频道中也对家装行业的狼藉与市场“蛋糕”感叹不已对家装业前景寄予厚望。
中介的进退
左晖的“激进”打法让人们开始揣测链家的资金链为何未有松动加之前一年年底原股东鼎晖投资撤出链家新的融资计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相关信息透露在链家发起11笔并购的同时有13位股东的加入包括7家公司和6位自然人。其中这6位自然人分别与链家去年并购企业的6位高管重名;新加入的这7家公司几乎全部于2015年11月初成立。在链家并购的11家企业名单中有5家是由链家高管与上述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
以换股形式加入确实可以节省更多资金但也意味着新加入的企业主们需要与链家共同进退。高速前进的链家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模式过去中介之间竞争激烈合作和合并鲜有发生。过去十年链家在北京的成功有目共睹怎么防止别人蹭网?链家在北京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其他地方却扩张乏力这也成为左晖“万亿平台”设想最大的阻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仅复制在北京的成功模式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得到不同城市的人才支持。这些新纳入的伙伴让链家收益不小以扩张速度最快的上海链家为例其在2015年共计完成7.27万单交易总业绩高达35.5亿元。市场占有率超过20%。如果没有此前德佑在上海多年打下的基础仅靠链家自己是无法完成这样的逆袭的。
发动一起接一起的并购与合资背后怎么防止别人蹭网?仅靠链家自己是无法完成这样的逆袭的。
发动一起接一起的并购与合资背后除了链家宣扬的“全产业链的服务商”还有就是寄望在行业能输出并制定规则把主动权牢牢攥进手里。
和很多行业经历的互联网化变革一样在房产中介行业正在经历的这轮变革中链家常常被视为“传统”的一方。就像沃尔玛没有想到会被亚马逊赶超曾经靠着强大的门店网从竞争中胜出的链家当初大概也没想到如今会被和没有门店的后来者们相提并论。
好在链家及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线下门店并不能在新的时代里被轻易抹除。
“门店的价值远大于它的成本尤其是在住宅量密集的中国市场优质的门店网络对提高效率的作用很大。我们看重的是门店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左晖说。门店的成本其实只占链家总收入的不到 8%。即便是链家的竞争对手大概也很难否认门店确实方便了消费者。但获得较好服务、效率的同时意味着佣金居高不下。
增速之殇
2016年的2月链家的绿色牌匾折射出一股风声鹤唳的惶恐因上海的一起交易纠纷链家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以金融业务为引链家连续被外界扣上了“垄断者”“房价推手”的帽子。那场风波几乎成了链家创立十多年遇到的最大危机。
习惯在幕后执棒的左晖亲自出面承认了纠纷中的过失处罚了相关人员并召集合作银行和业务负责人公开回应有关金融业务的质疑。事实上链家今天的许多业务早已开展多年以往并没有受到指摘但树大招风监管、友商、市场的情绪聚焦于高光之下一切都不再等同与往日。这起风波让后知后觉的链家真正开始评估自己的品牌形象。最终链家选择暂停金融业务并在全国所有业务城市发起了大规模的服务质量整顿。
自2014年投入转型以来尽管趟过上述的浑水但链家毋庸置疑已经成了投资界的宠儿。目前这家公司的股东数量从4个扩大到32个背后映射的投资人更是数量庞大除了VC和房企之外也不乏国资、保险以及五花八门的各类上市企业。
这家中介的触角目前已经伸向了存量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从房产交易、租赁服务、金融到线上端口链家过去两年专注转型把过去许多需要借助外部资源的部分都裹入囊中。其巨大的市场体量正在让一部分用户形成依赖。过去五年链家的估值暴增了40倍。
今年2月自去年首轮公开融资后链家又一次将工商资料进行变更:新入五家公司包括上海人寿、新华联控股、旭辉董事长林中及其兄弟注册的上海旭辉企业有限公司以及多位房企大佬发起的中城联盟。而就在4月19日万科方面对外确认通过增资事项以30亿的价格获得链家股权。随着房地产中介业在2017年走向另一个未知局面有市场人士表示“买入链家等同于买入中国的二手房存量市场。”